DOPE-PEG-ICG,中文名称: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-聚乙二醇-吲哚菁绿,由磷脂双层结构(DOPE)、亲水性聚乙二醇(PEG)及近红外荧光染料(ICG)三部分共价连接构成。DOPE含两条不饱和油酰基链及磷酸乙醇胺头基,赋予材料双亲性与膜融合能力;PEG通过醚键连接,分子量范围400-20,000 Da,提升亲水性与生物相容性;ICG作为近红外探针,具有780 nm吸收峰及810 nm发射峰,支持深层组织成像。
物理化学性质与稳定性
DOPE-PEG-ICG呈白色粉末状,可溶于二氯甲烷、氯仿及热水。其稳定性受储存条件影响显著,需避光、干燥并于-20℃保存。热力学分析显示,PEG修饰使材料相变温度(Tm)较纯DOPE降低10-15℃,归因于水化作用削弱脂质链间相互作用。光稳定性方面,ICG在连续近红外照射下可保持80%以上荧光强度,满足长时间成像需求。
功能特性与协同机制
DOPE-PEG-ICG的核心功能源于组分协同:
膜融合与递送:DOPE的锥形分子构象促进其插入细胞膜,形成非层状相结构,驱动基因或药物跨膜运输。
光学成像与传感:ICG的近红外荧光特性支持活体深层成像,结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(FRET)技术可实时监测分子相互作用。
光热响应:ICG吸收近红外光后产生局部高温,触发材料形变或驱动光热治疗,同时可作为光热传感器响应温度变化。
应用场景与结构优化
该材料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成像、纳米材料设计及环境传感。例如,其膜融合性可用于构建仿生脂质体,光学特性支持肿瘤边界标记,光热效应则可驱动微纳机器人执行靶向任务。结构设计上,通过调节PEG分子量可优化循环时间与细胞摄取效率,替换ICG为其他荧光基团可调整成像波长,实现功能扩展。
注意:仅用于科研,不能用于人体实验。以上内容来自重庆渝偲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小编分享,期待感兴趣的小伙伴留言交流哟~~
